傳承與轉化——孫其峰中國畫教學文獻展在天津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幕
日期:2023-11-09
2023年10月31日下午,文化和旅游部2023年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入選項目:“傳承與轉化——孫其峰中國畫教學文獻展”在天津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幕。本次展覽由天津美術學院主辦,天津美術學院美術館承辦,天津美術學院科研與研究生處、中國畫學院和津美書院協辦,展覽分為“創作”“山水畫課徒稿”和“花鳥畫課徒稿”三個部分,展出了孫其峰先生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創作的近百件課徒稿以及部分精品佳作,同時還集中展示了包含先生教學、創作、隨感筆記的17個筆記本,以及歷年的出版物等文獻資料和教學影像,立體地呈現了孫其峰先生在中國畫教學上的豐碩成果。
中共河北區委副書記楊君毅,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天津市美術家協會主席王書平,天津畫院書記李林河,天津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孟慶占,天津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南開大學藝術與美學研究院副院長尹滄海,天津畫院副院長王衛平,天津畫院副院長陳治,天津畫院白鵬、孫飛、楊海濤、任歡,以及孫其峰先生家屬、原軍博書畫研究院中國畫研究部部長孫季康共同出席開幕儀式。
天津美術學院黨委書記路波,黨委副書記、院長賈廣健,黨委副書記董洪霞,副院長靳風輝,副院長陳占權,學校老藝術家、老教授代表陳冬至、張京生、賈寶珉、王振德、霍春陽、何延喆、喻建十,學校相關處室負責人、各二級學院黨政領導、系部主任、師生代表和來自全國的媒體一同參加了開幕儀式。
天津美術學院中國畫學科的發展與天津這座近現代城市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獨特地域文化的滋養是分不開的。從1906年北洋女師范學堂倡導美育為發端,到20世紀30年代之后美術教育不斷發展,在50年代初形成高等師范美術教育格局,特別是在50年代末發展成為獨立建制的美術學院,培養目標由高等師范美術教育轉變為高等專業美術人才培養,實現了歷史的跨越。學院中會聚了一批名師大家,中國畫學科也逐漸形成較為完備的教學格局。孫其峰先生也正是在重要歷史發展階段中國畫學科建設的重要推動者和組織者,他為天津美術學院學科建設與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孫其峰先生是天津美術學院中國畫專業重要奠基人,中國當代美術教育的傳薪者,中國傳統文化的踐行者和弘揚者,中國藝術界與美術教育界的一座高峰。先生1920年生于山東招遠。1947年畢業于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國畫科;1952年至1980年先后任河北師范學院(天津美術學院前身)教師、系主任,1980年至1983年任天津美術學院黨委常委、副院長。曾任中國國家畫院院部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西泠印社理事,天津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天津畫院顧問,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榮獲“慶祝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成 立 7 0 周年”紀念章、中國美術獎·終身成就獎、中國書法蘭亭獎終身成就獎、中國造型藝術成就獎、西泠印社終身成就獎。
孫其峰先生是一位德藝雙馨的藝術大師,他既是創作的實踐者,又是藝術理論的研究者。他堅持守正創新,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弘揚者,積一生潛心探求與實踐,形成蔚為大觀的時代氣象,實現了對于中國傳統書畫藝術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孫其峰先生是天津美術學院中國畫學科的奠基人,先生的藝術思想與教學思想是天津美術學院中國畫教學體系與教學特色的重要支撐,他在長期教學實踐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花鳥畫教學體系與教學方法,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中國畫藝術人才。他與花鳥畫大家李鶴籌、張其翼、溥佐、蕭朗等人共同形成天津美術學院花鳥畫教學學脈傳承與文化精神的譜系,薪火相傳,經過幾代人辛勤耕耘共同努力,構筑起天津美術學院花鳥畫教學的強大陣容。
孫其峰先生的中國畫教學文獻展不僅是對天津美術學院中國畫教學的貢獻,而且也成為了全國各大高等美術院校包括各個美術教育領域的一筆精神財富。如果說要把中國畫要是比喻成為一條藝術長河,那么“畫什么?如何畫?”就是每位走進美院求學的學子在藝術海洋中遨游時所遇到的最大并且最重要的問題。孫先生嘔心瀝血,創建了天津美術學院完整的中國畫教學體系,這幫助學生們在走進美院,走進中國畫這片藝術海洋之后很快地找到了自己的方向。這是孫其峰先生為天津美術學院、為中國畫教學作出的卓越貢獻。
此次展覽入選“文化和旅游部2023年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項目,該項目是根據《‘十四五’藝術創作規劃》,由文化和旅游部主辦,在全國范圍內各級美術館中開展申報工作,經過國家級專業評審,最終評選出30個優秀展覽項目。在全國八大美院中,天津美術學院與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湖北美術學院共同入圍2023年館藏精品展出季活動項目。此次展覽從展覽展示效果到展品陳設,進行了精心的設計和學術規劃,全面展示了孫其峰先生一生為中國畫教學做出的杰出貢獻。孫其峰先生主張“師古人”亦“師造化”,寫生與臨摹并重,在傳承中轉化,在轉化中創新。孫其峰先生珍貴的教學手稿不僅在當時的教學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直到今天,仍然是優秀的中國畫教學范本,生動地呈現出先生的教學理念,是他對“古人”和“造化”如何傳承與轉化的精彩詮釋。
展覽將持續至11月12日。(中國國家藝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