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閆曉萍|漫話藝術品真假觀
日期:2024-06-13
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改革開放伊始,當代名人字畫拍賣會拉開了中國藝術品拍賣的序幕。隨著各地藝術品拍賣的一哄而起,各種不同規模的拍賣會此起彼伏,于是,中國藝術品市場急劇升溫,成為投資的一個熱點。
因為它的有利可圖,書畫的造假之風也隨之而來,而且越演越烈。同時,藝術市場打假呼聲越來越高,媒體曝光也是層出不窮,但是贗品并沒在市場上消失。由于假冒的名人字畫越來越多,打假也不斷地層出不窮,而且是屢禁不止……
那么如何來鑒別真偽,又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我們都知道,書畫鑒別本身就是一個深奧的學問,因為它包羅了中國傳統字畫數千年的歷史,畫家又浩如星空,因此,要鑒別每個畫家作品幾乎是不可能的,就是針對于某一位畫家作品的鑒別,也相當有難度,我們從畫家的藝術歷程來看,分為學習期,成熟期,巔峰期,衰退期,這個幾個時期都各具特點,并有不同的變化,若畫家的風格越明顯,鑒別真偽越容易,反之就更難。尤其在市場上,字畫的作品名目繁多,五花八門,首先是作為自書自畫者,冒充、臨摹、摹仿等等,又以改頭換面、移花接木的方法,又有改、添、加、簡、割幾種方式。也有代筆的,弟子代老師,兒子代父親。
再一個就是利用高科技仿真印刷,有的幾乎可以假亂真,尤其是現代科技的數字化,作品出爐更不好辨認,而鑒別字畫方法至今無科學儀器,只能依靠鑒別專家的經驗和眼力,于是在一幅作品的鑒別上往往大相徑庭。
說到作品真假,誰能說的算呢,我們尚未建立藝術家評估制度,無法進行科學鑒定,主要是依靠一些老資格的鑒定專家的直覺判斷,而這種鑒定及學說與經驗,理論與實踐,科學與技術的結合學問,很難說誰是目光如炬,洞察秋毫,而專家對鑒定的結果也是各抒己見,互不相讓,如張大千的《仿石溪山水圖》,當時是用于拍賣行書的封面,就有人提出質疑,該媒體在報道拍賣行時透露,作品是臺灣一位大收藏家提供的,有兩位上海的資深國家文物鑒定委員分別作出鑒定,確定真跡無疑,但還是有人懷疑不是真品,有贗品之嫌。對拍賣行來說,至少是不嚴謹和草率,由此看出對名家作品的真假爭辯是長期存在的。
作為藝術品,它首先是一種特殊的商品,藝術市場也是一個特殊的市場,加上我國藝術市場還處在一個起步階段,客觀上存在的問題很多。在打假的問題上,既不贊成藝術品市場上的以假充真,也不贊同一桿子的打假。一件藝術品作為特殊商品,在市場經濟下造假是不可避免的,它是市場的產物,更不是能靠行政手段能解決的。藝術商品的好壞偽劣,不同于其他商品的偽劣,在相當的歷史時期內,我們允許真假并存,它必由市場優勝劣汰的競爭規律去解決,由顧客的日益聰明的銳眼去鑒別。
實際上,從以往歷史上看,真假贗品都是有留存的,它能留存,說明它有存在的價值,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中國畫這門藝術學習,一般是師承性很強的,主要是通過臨摹等形式與途徑,特別是我國美術學院沒有成立之前,學習臨摹古人作品是唯一的途徑,在古代,文人雅士墨客常常把以假亂真作為自娛的一種時尚,甚為流行,所以贗品也是藝術,也有藝術的高低。像張大千仿石濤、八大的作品,甚至仍有不少人收藏。在世界各各地博物館,他們也沒有因為是贗品而拒之于門外。今天,市場上許多的作品之所以受到藏家的青睞,原因是它有一定的收藏價值,歷史價值和鑒賞價值,有的還有一定的文物價值。
當然,闡述這些并非主張人人去造假,對那些牟取暴利,騙取顧客的錢財的作假行為,自然堅決反對。對目前贗品充斥市場的現狀,應綜合治理,從長遠投資角度而言,因為一擲千金的背后,往往有成一張廢紙的風險。任何一家拍賣行都不可能100%的保真,因此收藏者和投資者鑒別真偽這一關必須要過。有智者曾提出了“投資字畫靠財力,保值增值靠眼力”。另外,說到眼力并不是說去市場上沖鋒陷陣,而是多聽各方面專家意見,博采眾議。
另外,從拍賣行角度,應本著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對買家負責的態度進行拍賣。在征集拍賣作品時,應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識別各種各樣的造假手段,嚴謹認真地鑒別真偽,并以價格來區分。對于上世的書畫名家拍品,應盡可能爭得他們及家人的過目,甄別真偽,這樣才是對藝術品市場的呵護,也是對書畫家本人藝術成果的尊重。(閆曉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