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成功舉辦慶祝香港回歸25周年系列活動
日期:2022-07-07
7月1日是黨的生日,同時也是香港回歸25周年紀念日。為慶祝香港回歸25周年,培養青少年愛國主義精神,推動內地與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交流,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聯合港澳非遺發展研究會、香港崇正中學,成功舉辦了“海上生明月,非遺一線牽”系列活動。通過此次活動,構建了內地與香港青少年相互交流的非遺共享平臺,促進內地與香港青少年共同傳承非遺文化,攜手走向美好未來。
云逛展 賞析非遺
6月20日,“海上生明月 非遺一線牽”之“云逛展 賞析非遺”活動首先展開,香港100余位青少年通過云直播的形式進行了觀看。
活動開始,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副館長蘇丹為香港的同學們介紹了活動的整體安排,表示此次活動的目的不僅可以讓內地與香港廣大青少年認識和學習非遺,更重要的是增強他們的民族認同感與文化自信。
隨后,講解員李育汶老師帶領同學們賞析了部分展品,從白玉“薄胎爐”到紅色題材玉雕作品“焦裕祿”“電焊工”“遵義會議光輝照前程”,再到四件“翡翠國寶”,詳細講述了每件作品的創作背景、歷史故事,還揭示了玉文化在傳承紅色經典、彰顯民族精神方面的藝術價值。在“粉墨傳奇”戲曲展廳,同學們借助現代高清數字化技術,欣賞了著名京劇曲目《霸王別姬》,他們紛紛表示被古老的藝術所折服,也更加熱愛祖國的傳統文化。
云手作 體驗非遺
6月30日下午,“海上生明月 非遺一線牽”之“云手作 體驗非遺”環節中,館方邀請到韓山堂彩貼剪紙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張永忠,通過線上直播的形式,給香港的青少年們介紹山西剪紙。
活動現場,張永忠首先介紹了民間剪紙藝術的歷史發展,并展示了近期所創作的部分剪紙作品,從作品的題材、內容和形式上,充分解讀了剪紙藝術在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民間文化的藝術價值。在創作環節中,張永忠現場示范“紫荊花”的制作。“紫荊花”作為香港特別行政區區花,寓意著親情、闔家團圓,代表著祖國與香港同胞萬眾一心,團結和睦。一把剪刀、一張紅紙,同學們雖隔著屏幕,但都驚嘆于剪紙的藝術魅力,更深刻體會到血濃于水而“剪”不斷的“中華情”。
活動最后,同學們通過直播間留言和張永忠進行交流。其中,來自香港的謝呈笙同學提問:“如果我們去學習剪紙,大概需要學習多久,才能像張老師一樣嫻熟地剪出如此精彩的作品!”張永忠回答道:“天才出于勤奮,同學們只要平時多剪多練,多多參與其中,用心去感受剪刀與紙在手心里的感覺,達到心手合一,自然就能夠將心中的物象,通過剪紙表現出來。”張永忠又說道:“剪不斷的那份牽掛聯結著內地與香港諸位同胞的親情,人們通過剪刀向世人傾訴著那份植根于鄉土的中國情,這份寶貴的民間記憶,需要我們共同去傳承與發揚!”
“我和非遺的故事”——慶祝香港回歸25周年主題征集活動
“我和非遺的故事”——慶祝香港回歸25周年主題征集活動,以文稿和繪畫的形式,讓內地與香港青少年一起書寫非遺故事、繪制非遺畫卷,攜手保護文化遺產,心連心共建精神家園。
此次征集活動得到了內地與香港青少年的熱烈響應。在作品中,有的同學談起自己學習非遺的經歷故事;有的講述與非遺傳承人交流后的學習心得;有的以寫生的方式繪制出心中的非遺;有的將扇、書法、國畫、端午節、香港涼茶等文化元素融匯到一起……主辦方組成評審團隊對征集到的作品進行評選,最終內地與香港各25個優秀作品入圍,館方將通過微信公眾號、官網等平臺進行展示。
活動期間,館社會服務部的老師們也收到了來自內地及香港同學們的活動感想。
來自香港的曾熙嵐同學說道:“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的財富,是中國傳統的文化,需要我們一直保護傳承下去!祝福香港,祝福祖國!”來自香港的盧柏迪同學說道:“直播活動讓我學習到了很多非遺方面的歷史知識,以及大師如何制作一件件精彩的作品,希望有機會能去北京看看!”來自北京師范大學三帆中學朝陽學校的陳一凡同學說道:“為慶祝香港回歸25周年紀念日,我用剪紙畫的方式描繪了我對香港的印象,畫面里的小朋友一個是來自內地、一個是來自香港,兩位小朋友團結友愛,共同為我們祖國的建設添磚加瓦!”
25年來,內地與香港守望相助、攜手并進,家國情懷在一代又一代香港人之間傳遞。本次活動的成功舉辦,不僅使內地與香港的青少年進一步了解非遺、近距離接觸非遺,更重要的是,讓非遺在他們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真正體會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激發熱愛祖國、守護民族文化的深厚情懷。
海上生明月,非遺一線牽,香江水奔流向前,紫荊花永遠盛開!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祝福偉大的祖國繁榮昌盛,祝福香港的明天更加美好!(中國工藝美術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