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川:“人師”養成、文心涵濡與大學美育——啟功先生題寫北京師范大學校訓的啟示
日期:2022-08-30
把大學美育的目標設定為大學生人格的養成,這在今天似已成為一種共識,盡管人們所使用的詞語之間可能略有不同。但啟功先生題寫的北京師范大學校訓“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卻把中國古代源遠流長的“詩教”、“風教”或“文教”等相關傳統激活出來,提醒我們重新思考現代大學美育與我們民族自身古典文化傳統的聯系。下面不妨以這則校訓中的“人師”概念為中心,談四點初步想法,就教于各位方家。
1.“人師”的雙重含義
“人師”概念可以將現代大學美育與中國古典“文教”傳統重新接通。啟功先生題寫的北京師范大學校訓內容的含義豐厚,需要深入學習和體會,見仁見智也在所難免。
先看“學為人師”,它至少可以包含兩層深意。第一層是說大學要培養可以教人的人。這可能是這則校訓對于這所中國知名高等師范學府全體師生員工的一個重要提示。但與此同時,人們可能容易忽略的是,它還可以包含有第二層更深且廣的深意在,即大學可以培養其個體德行修為本身就足以成為人們師法對象的人。這就是說,大學在“經師”與“人師”之間首重“人師”,致力于培育具備“人師”風范之人。“師”在漢語里有著多重含義,可以指教人的人,還可以指擅長某種技術的人、以及可以效法的人或榜樣等。重要的是,這里應當包含有將“人師”與“經師”區別開來的用意:“經師”一般地指傳授知識的人,而“人師”則是指以其個體德行修為而為人師表之人,即便其不從事教師職業。可以說,“人師”在這里不僅是寬泛地指可以教人的任何人即教師,而且更專門地指其個體德行修為本身就是人們自覺師法的楷模的人。《資治通鑒·漢桓帝延熹七年》記載說:“經師易遇,人師難遭,愿在左右,供給灑掃。”突出地說明世上成為“人師”和獲得“人師”之難度,也同時揭示了“人師”對社會的重要性:正是“人師”比一般“經師”更能夠承擔起社會人倫風范的作用。這樣來理解北京師范大學校訓中的“學為人師”,其蘊含的深意就顯露出來:在現代大學,無論是否是師范院校,也無論有著何種身份如教師、大學生還是其他管理者,其所有共同體成員都應當自覺地成為“人師”,即其個體德行修為就是為人師表之人或社會榜樣。
相應地,“行為世范”則緊承上句而來,是說你是否確實能夠成為為人師表之人或社會榜樣即“人師”,關鍵還是在于你的言行舉止(“行”)是否實際地表現為世人之模范。
如果這樣的理解有其合理性,那么,不妨這樣合起來理解這則校訓中的一層基本含義或精神(當然不限于此):學習著成為可以教人的人和有個體德行修為之人,身體力行著成為世人之楷模。由這樣的理解去看中國古代“文教”(這里將其與“詩教”和“風教”等相關概念合并理解)傳統,可以知道,這個傳統的重要目標就是“人師”養成,也就是致力于培育具有“人師”風范之人。把握這一點,對于理解當前大學美育的目標和途徑,可以帶來重要的啟示。
2.啟功先生自己作為“人師”楷模
啟功先生自己盡管學識淵博、成就卓著,但在待人接物上卻有著現代君子之風或“人師”風范:對長輩如恩師陳垣先生仁孝,深切緬懷、敬重和感恩;對社會各界一貫地自謙、謙恭甚至謙卑;對晚輩學子悉心教導、提攜和愛護,傾其所有設立青年教師和大學生獎助學金并以陳垣先生書房“勵耘”兩字去命名。這種自謙或謙卑姿態集中呈現在《自撰墓志銘》中:“中學生,副教授。博不精,專不透。名雖揚,實不夠。高不成,低不就。癱趨左,派曾右。面微圓,皮欠厚。妻已亡,并無后。喪猶新,病照舊。六十六,非不壽。八寶山,漸相湊。計生平,謚曰陋。身與名,一齊臭。”他自注說“六讀如溜,見《唐韻正》。”這表明,真正的“大”其實就是讓自己“小”得幾乎俯身到塵埃里。只有首先“小我”,然后才能成為人們眼中真正的“大”。
3.從“人師”養成和文心涵濡看大學美育
人師養成及其文心涵濡途徑,應當有助于重新思考大學美育的目標和途徑。如果說,大學教育的目標在于培養具備高級專業知識和專門技能的高素養公民,那么,其中的大學美育的目標在于運用感性符號系統體驗等途徑促進這些高素養公民的人格養成。這就是說,大學美育的目標在于大學生的人格養成或者高尚人格的養成。說到高尚人格養成,從上述中國古典“人師”傳統來看,顯然可以表述為“人師”養成,即具備個體德行修為之高級專門人才的涵養及其成熟。現代大學培育的人才,不應只是具備專業知識和技能之人,還應當同時成為具備個體德行修為之人即擁有“人師”風范之人。如果說,大學人才培養依賴于德智體美勞等“五育并舉”的全面協調努力,那么,正是其中的大學美育可以將自身目標集中于培養大學人才的德行修為即“人師”風范的養成。
按照中國古典“文教”傳統,這種傳統與來自歐洲的美育知識型雖然不同卻可以相互媲美,“人師”風范的養成依賴于“文心”的養成過程,這個過程不妨稱為文心涵濡,也就是“文心”在個體中的潛移默化涵養過程。按照有關論述,“‘文’是中國思想的基礎”,它比起“美”來更加根本而又重要,盡管“美”在中國思想里也有其毋庸置疑的重要地位和功能。《文心雕龍·原道》指出:“文……為五行之秀,實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又說:“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將劉勰的“文心”觀與古典“三才”觀結合起來看,“文”是世間萬事萬物的紋理圖式的統稱,有著“天文”、“地文”和“人文”等萬千姿態。“文心”是“天文”、“地文”和“人文”之精華的薈萃,恰是代表著善于薈萃天地人間紋理圖式之精華的心靈。換言之,“文心”代表“天地之心”與“人心”相貫通的境界。擁有文心之人,應當距離“人師”目標不遠了。
由此看,大學美育的目標,在于通過文心涵濡過程去實現“人師”養成。簡要地說,大學美育的目標在于“人師”養成,而其途徑在于文心涵濡。
4.文心涵濡的途徑
文心涵濡的途徑可以多種多樣。文心涵濡,作為通向大學美育的目標的途徑,意味著運用自然美育、社會美育、科技美育、藝術美育等多種美育資源去潛移默化地涵養大學生的文心。自然美育要求個體去領略和順應“天地之心”,社會美育崇尚社會人倫風范,科技美育善于鑒賞科技規律之文,藝術美育則在多種藝術門類作品中體驗“文心”。特別是藝術美育,由于其所運用的藝術門類作品資源代表著人類對于自然美、社會美和科技美等審美形態的基于想象力的自由創造,其文心涵濡途徑更是多種多樣:音樂的聲文涵濡,舞蹈的舞文涵濡,文學的言文涵濡,書法的書文涵濡,繪畫的畫文涵濡,戲劇的戲文涵濡,電影的影文涵濡,電視藝術的視文涵濡,設計的工文涵濡,民間藝術的俗文涵濡。
在當前大學美育中倡導“人師”養成以及文心涵濡途徑,很有必要。這有助于在現代美育框架中激活古典“文教”傳統,讓現代美育之整體框架受到中國古典“文教”傳統的靈魂性導引,形成現代美育之軀體與古典“文教”傳統靈魂之間的匯通,共同服務于“人師”養成的事業。正是在這點上說,今天重溫啟功先生題寫北京師范大學校訓一事,對于當前推進大學美育、對我們高校師生乃至每個公民自覺地反思自己的言行,想必都會產生重要的啟示性意義。(中國書法家協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