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會祥:書法評論者的德才學識
日期:2022-12-05
唐劉知幾提出,治史者必有才、學、識“三長”。清章學誠說:“才學識三者,得一不易,而兼三者為難,能具史識者,必知史德,德者何謂,著書者之心術也。”從事書法評論,也是如此。
評論或出以短章,或出以宏論,一定要清通,言之有物,言之成文。“言而無文,行而不遠。”是為才。
評論要有學理,需要對古典作品的審美經驗,對古典書論的理解能力、運用能力。是為學。
有學有才,才可能有識。識是見識,也就是洞察力、鑒別力、判斷力,是對才、學的綜合運用。觀點準確,有穿透力、感染力,經得起時間檢驗,能給人帶來啟發、教益。是為識。
有了才、學、識,更要有德。德者,評論者之心術也。
書法評論之德何在?在理想,為弘揚書法藝術,提高文化自信,推進文化自強;在公心,不屈于位,不誘于利,不循于情,也不限于偏嗜。特別是評論當代人物、當代作品,稱贊、責備、勉勵、期許,一言褒貶,都應指向公心、指向理想。否則,贊揚,就昧著良心堆砌辭藻;指摘,就閉著眼睛辱罵;不明就里,就跟著起哄,才、學、識頓時失靈,是謂失德。孫過庭說“翰不虛動,下必有由”,評論的每一句話,一個字,要力求無愧。
傳媒泛化的背景下,更需要評論者堅守的定力。能不能獨立不遷,能不能“中不偏,庸不易”,可以檢驗我們的學力和操守。(孟會祥)
摘自中國書協第八屆專委會書法評論與文化傳播委員會工作培訓班發言
